Comment on page
2010: A Design Odyssey
我们的现在从未像过去对未来所期待地那样美好,2010 我们还生活在地球之上。

iphone 4 odyssey
如果深入其里,我们会在追溯过去之后依然对现在感到愉悦,并对现在的未来作出更美好的期待。

iphone 4facetime
WWDC 2010 上 Steve Jobs 介绍了最新一代 iPhone 即 iPhone 4,在演示 FaceTime 可视电话功能的时候, Steve Jobs 再一次在现场拨通 Jonathan Ive,两人非常欣喜地感叹,伴随他们成长的那些乐观主义科幻的梦想,“It’s real now!” 你感到激动了吗?我想多数人并不会跳起来说:“啊,终于实现了!“ 当这个人人熟悉的想法经过老长的时间终于变成现实,这一刻它已经进入平常了。

videophone 2001 a space oddyssey
或许科幻的魅力就在于憧憬和期许,恰如设计是对未来的一种试探。
iPhone 4

iphone 4 allview
iPhone 4 上市才三天就卖出了超过 170 万台,并且还是在供货不足以及白色款因制造原因未能赶架上市的情况下,频繁报道的天线问题也似乎并没有带来多少影响,势不可挡。
如果将汽车设计中的 Evolution 和 Revolution 划分关系引入 iPhone 来评价这次升级,也就是说从 iPhone 自身的发展历史作为主线来看,那么 iPhone 4 无疑是一次 Revolution ,Apple 也打出了“This changes everything,Again.”(“再一次,改变一切。”)的口号。
iPhone 4 是如此的不一样,尤其与其前身们作比较,从弧线到直线是非常大的一个转变,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一些细微体验,比如说弧线是有机的,直线则是抽象的,那么两者能承载的形体感外延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将 iPhone 4 和 iPhone 3GS 放在一起,人们会觉得 3GS 更像玩具。
除了 FaceTime ,由前置摄像头带来的可视电话功能,iPhone 4 在硬件及 iOS 4 的软件功能上更新不少,高分辨率的 Retina 显示屏 内置的陀螺仪传感器,500 万像素带闪光等的摄像头,升级的芯片和内存,多重任务处理系统,高清摄像和编辑等等。
作为消费类电子产品公司,Apple 给人们的感觉就是它的创新总是体现在应用层面,就像 Steve Jobs 的很多名言是引用而来的,所以当人们以及简单的“创新”去检阅 Apple 的产品的时候,总会说“那谁谁谁已经做了”,Apple 不是第一个,但是如 Apple 所说的是第一个做好的,比如复制粘贴功能和多任务处理等等。First to Do It 和 First to Do It Right 体现在另一面,即人们很少用“机皇”之类的词语来称呼 iPhone ,即是说人们并不在意 iPhone 的硬件配置参数,或者说在 Apple 产品上这个概念并不会有鲜明的体现。但是,现在 iPhone 4 的 Retina 显示屏却突破了这个成见,每英寸 326 像素的超过人眼识别力的最高配置,让人感觉到一些改变,因为它超出了“right”这个范畴。
总之,iPhone 4 是如此的不一样。
iPhone 4 它不像 Apple

iphone 4 allview
iPhone 4 在发布前遭到了严重的泄漏事件,在官方发布前人们都已经对它有较清晰的认识了,无论是在确定是不是真的新款 iPhone 之前,还是确定了之后,还是在 Apple 正式发布 iPhone 4 甚至是销售之后,人们总是 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它不像 Apple (一贯)的风格”。
优秀的设计总是会给人们带来明确清晰的印象,在感官层面它就是人们以“风格”称呼的东西,Apple 贯穿全产品线统一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让人们的这种印象和认识更加清晰,或许无法详细地表达,但是可以感知得到。
我们曾从曲线这一角度对 Apple 设计的改变历程作出过解读,由此我们也可以体会到 Apple 产品线中的设计统一性,从大尺寸的 iMac 到小尺寸的遥控器,从曲线到直线的硬边结合,到 Unibody 式的由内而外的整体感,等等。
但是 iPhone 4 粗略看上去却是如此的不一样,甚至有很多人会说更像 Nokia 的设计,因为 iPhone 4 采用了三明治式的层叠式设计,而不像 Apple 的其他产品那样,要么是前壳包络后壳,要么是后壳包络到前壳,或者完全的整体式。似乎这种三明治式的设计将强调整体感的 Apple 设计风格剔除的非常干净。
它也不是 Unibody 式的设计,当 Apple 推出 Unibody 并在各产品中发展开来,人们希望看到这种熟悉的设计。
iPhone 4 整个产品上没有我们熟悉的曲线,或者说只有一个方向上的平面内曲线,最明显的即四个圆角,人们所认为的 Apple 产品应该有像 iPad 背部一样的曲面。在曲线进化历程那篇文章中我们将类似 iPad 背部曲线称作是 New Edge 时期,而 iPhone 4 看上去又回到了理性主义时期。
iPhone 4 对整体感的违背不仅出现三明治非 Unibody 式的整体设计中,甚至在细部都出现了缝隙,即中间件一圈的金属件是分件的,由三片组成的,使其尤其像 Nokia 之类的传统手机式的设计,而且音量调节按键也出现的分离,结合基本形状圆形以及圆角四边形的运用,以及元素的增多比如前置摄像头的圆形之类,看上去更像上世纪或者说是现代主义风行时期的风格。
为什么?
解读 iPhone 4 设计的困惑

iphone 4 bottomview
大众对设计的有意识非主动认识行为通常停留于表象,因为作为消费者,他们是设计服务的对象,而不需要去主动探索设计而从中获取自己的所需。如果说设计需要说明书式的一步步指导消费者来认识,即抛弃个体主动感官体验,则应是人类进化到智慧体时代了,当一个设计需要明确贴上“这是设计”这个标签之时,要么是这位设计师的粗浅,要么社会扼杀所有个体性进入荒诞期。
当大众对设计认识从有意识非主动进入到主动认识的时候,比如当人们不是在使用或消费设计,而是去谈论或者思考设计的时候,由消费者或者说业余的身份背景决定,基于表象知识的积累,就会让其对设计的理解带来一些问题。
比如,只认识到设计的“其中之一”性,导致他对设计表达方面的重视,即将对设计的认识更向艺术方向靠拢。人们会认为设计师的工作就是,灵感一来一挥而就它就成了,因为对比工程师的工作,它更有无中生有的因素,认为设计的结果未必一定要如现在这样,只不过它是经过选择决定的。
实际上,很多设计师或者说每个设计师有一段时期是这样的,或者说刚入道的设计师,尤其是认为自己创意四溢,逮什么就能做出一个优秀设计的时候,而当问起“为什么这样设计”的时候,答案就是“就这样”。
的确,设计并不是一个有着明显单纯的线性特征的工作,它面对很多抉择,当对一路中遇到的各种选择项没有能力进行选择的时候,就出现“这样也是一个好设计”“那样也是一个不错的设计”这种情况。“设计” 从这个词来理解,它天生有目的性,即动机,必须要有驱使,而且原始驱动的强度很大程度决定了设计的结果。如果有人说“你给我设计一个东西,怎样都行”,这是成就不了任何设计的。
好的设计是收敛的,即能体现出它的“其中唯一”性,如果一个设计让人们抓不着头脑,无从理解,那么它是一个不成功的设计。
设计有它的线性特征,而它的逻辑源自于动机,也就是对“为什么要这样”这个问题的追问。当然设计中的线性逻辑,即从动机到结果的路线并不像工程设计中那样鲜明,因为设计不是科学,动机也是模糊的,比如说“新一代的 iPhone”。
Apple 的设计有着清晰明确的形象,我们可以称它有很好的收敛性,尤其是现在的 Apple ,可以比较 New Edge 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设计,Apple 浪漫主义时期的设计就像刚解放的青春期,更重的表达性上的特征,更淡的“其中唯一”性,没有太强的“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的感觉。
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理解 iPad 为什么要那样设计,但是 iPhone 4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我们一时之间还有很多困惑。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个动机就是 iPhone 需要新的设计,尽管在 iPhone 4 出现之前,人们仍然满意于 iPhone 3GS 的设计,Apple 的产品也不单纯靠样式的丰富来获取消费者的亲睐,但 iPhone 毕竟是消费品,两年时间对于一个标榜时尚的电子消费品来说是非常长的时间。“需要新的设计”是最主要的动机之一,那么它经过怎样的路径达到最后的结果即三明治式的设计呢,与前一代以及其他 Apple 产品有着显著的差别。在动机和结果都明确的前提下,如果不能描出它们之间较明确的路径,那么我们就不能说这个设计是收敛的。
但是从我们非制作者的角度去寻找这些路径在 iPhone 4 上变得很困难,也就是解读 iPhone 4 设计的困惑所在。如果按照一般的认识,我们会认为新款的 iPhone 会保留 Apple 产品中鲜明的曲线特征,以及由 Unibody 进化而来的整体感,就像 iPad 那样,当然由于手机这个产品的特殊性,使 得完整形状的金属比如铝制背壳的使用可能性不大。人们喜欢 Unibody ,Apple 也着迷于 Unibody 工艺,这一点我们从遥控器到 iPad 背壳的内部梯田式结构特征设计中可以体会到,那么在新款 iPhone 手机中使用这个工艺看上去也是自然的。既然不能像 iPad 那样设计背壳,那 iPhone 上那部分可以使用 Unibody 呢,内部结构件是可能的,因为有一块很大的金属衬板以及很多系链托架结构。

ipad teardown
新的设计是因为内部结构决定的吗?iPhone 4 有着非常紧凑的内部设计,整体厚度只有 9.3 mm,而且为电池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通常曲线和弧面设计是在牺牲空间而获取形体上的独特性,比如需要额外的支撑结构件,或者会给装配带来困难,有时甚至牺牲细小处的美观来保证整体的美观, 设计是权衡取舍的结果,如果前几代的 iPhone 的整体弧线让细节之处比如各种插孔,就有明显的妥协迹象,会带来一些不悦。Apple 网站上的 iPhone 4 图集现在有手机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展示而且是刻意展示,而以前几代的 iPhone 的官方图集不会有耳机插孔的特写。
是因为新的天线设计决定的吗?看上去反而觉得天线设计是妥协的结果而不是驱动,只不过天线设计促成了 iPhone 4 上那三道黑线的,或许因为天线的原因使得 Unibody 式的中间件设计变得不太可能,而间接导致了最终的设计。
是材料的原因吗?材料是改变设计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因素,如果改变了材料,设计必定会随之改变,即使想法设法将新的材料特性整合到原来的设计之上。iPhone 4 前面面板使用了高强度的玻璃,前壳使用玻璃是必然的,而后壳启用玻璃材料则是突破性的,是因为这个突破带来了整体设计的改变吗?似乎也解释得通,因为使用了玻璃材料,就很难再设计弧形的背部,无论是背壳与外部的接触比如防跌落之类,以及与内部结构的配合比如必定带来更复杂的支撑结构设计,都决定了平面背部是最优的选择。如果背部采用了平面式设计,那么整体就朝着目前 iPhone 4 的样子发展了。也有可能是设计决定了材料,即现有这个三明治式的设计,而后才有玻璃材料的使用。
是 Apple 的设计哲学决定的吗?可哲学是生成不了实体的。
解读是对设计过程的一个逆向工程,基于推断和猜测,iPhone 4 的设计解读并不像 Apple 其他产品那么容易。
走近看 iPhone 4

iphone 4 sim tray
我们粗略看 iPhone 4 的时候,觉得它太一般了,它没有了 Apple 设计的品质,其实这个“没有品质”的评价是出于它缺少了那些熟悉的明显的识别元素,或者是觉得像其他品牌的设计了。
而当我们仔细看的时候,可以从中发现 Apple 一贯的设计品质和执行力。iPhone 4 上的 Sim 卡槽,和 iPad 3G 上的一样,看上去很简单,但我们似乎看不到间隙,而它是一个全活动的部件,尽管 iPhone 一代和 iPhone 3GS 的 Sim 卡槽配合间隙也非常小,但由于材料的特性以及沉孔式的设计,一下就体现出 iPhone 4 的制造品质。

iphone 4 bottom view
Apple 在官方图集中不厌其烦地展示 iPhone 4 各个角度的特写,展示每一条倒角边,这些倒角边看上去只有 0.2 mm 左右,无论是内边缘还是外边缘都作了这样的处理,可以称作是精密加工。
中间金属件的边缘超出前后壳边缘大约有 0.8 0.6 mm,无疑这是有较强企图的一个设计,它增强了整体和硬实感,就如前后壳是贴到一个金属块之上,而不像是一圈金属饰条镶嵌到机身之上,同时它能在一些跌落中起到保护作用,比如不会损伤前后盖的配合结构或者对内部的影响,并且增强把握性能和手感,边缘可以让手有更强的意识。而且让手机的正视图效果更好,如果没有这么一圈金属边,正视图将会非常平白,平白并不一定与是否有这些外形特征有关,比如 HTC 的一些机子也有很多“外形设计”,但给你的感觉就是“一块大屏幕”,而是看这些外形特征是否能表达出产品的内在。

iphone 4 sideview
关于那三条黑色分割线,也是人们看到泄露机器图片之后困惑最多的地方,因为“这看上去太不像 Apple 了”,Steve Jobs 在发布会上专门作了解释,说总共有三条黑线将金属带分成左右两部分,他们既是手机结构的基础,同时也是手机的天线,左侧较短一条是 Bluetooth, Wi-Fi 和 GPS,右侧是 UMTS 和 GSM,也就是说右侧的黑色分割线为为平衡左侧而作的一个装饰设计,Steve Jobs 称其为非常牛和酷的工程设计,我想他指的不全是这个想法和实现,还包括它的工艺。
前面我们说到 iPhone 4 上的精密加工,Sim 卡槽上难以辨识的配合间隙,而这三条黑色分割线更甚,因为看上去它没有间隙。那三条黑色塑料分割条不是装配上去的,而是直接将金属条放在模具内直接注塑上去了,所以看上去是如此的天衣无 缝。

iphone 4 stainless steel band

iphone 4 stainless steel band
这些金属条是 Apple 自己研发的不锈钢合金,5倍于标准钢的强度,它们先经过锻造而后装配起来进行注塑(上图所示的毛胚件应该是左侧即带音量调节按键的那一条),即完成那三道黑色分割带,然后才是 CNC 加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塑料和金属是如此浑然一体的原因。

iphone 4 display optical lamination
iPhone 4 的高分辨率 Retina 屏幕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冲击,纷纷被其征服,人们提到它的显示效果如同印刷一样,如同印刷在玻璃上,而不是玻璃下,很多人说到 iPhone 4 屏幕的这个特性,就是似乎分别不出屏幕和玻璃,它们之间是没有距离的。Apple 确实在屏幕和玻璃之间加了一层光学薄片,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水汽或灰尘进入玻璃和屏幕之间的间隙这个常见的问题,而且提高了显示效果,感觉玻璃就是屏幕一般,加上 Retina 屏幕的高对比度,效果更出色。并且,这也改变了屏幕部分的结构,可以和 iPhone 3GS 和 iPod touch 相比,后两者的屏幕和玻璃是很容易分开的,虽然和其他手机一样它们都有排气结构设计,但水汽和灰尘问题还是能够发生,而 iPhone 4 则是将玻璃和屏幕牢牢贴合在一起,连 iFixit 都没有拆开它,这或许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维修的时候,如果玻璃损坏那么前面板的整体都要更换,Apple 敢于在这一点上进行取舍,是因为运用了高强度玻璃—直升飞机和高速火车上挡风玻璃一样的材料,经过化学坚固使其硬度是塑料的20倍,坚固度的30倍。
简单说,iPhone 4 是一个精工之作,如同 Unibody 工艺一样,将精密工艺带入到大众消费品上。此前将此同一理念使用到手机设计上的并不少,各种面向小众的高 端手机,比如强调钟表制造般工艺的 Motorola AURA ,早于 Apple 使用整铝雕刻的 Porshce Design 设计的 P’9521
,但 iPhone 4 与它们不同的是,精密工艺是 iPhone 4 的内在,而不是外在装饰或标签。
iPhone 4 的工艺品质是内在的,那么消费者能认识到它的价值吗?这个问题也是设计中经常会问到或者被问到的,消费者当然不会去关注那个倒角边是零点几毫米,那个又是使用了怎样的加工工艺,但是品质是可以体会得到的,也许这种体会是潜在的,不可表达的,但是能够感受得到。
Jonathan Ive 在和 Core77 的一个简短交谈中说到,“人们对一个设计的感受,不管怎样它都是是主观的,但客观地说,制造公差是可被感知的。我们坚信这一点,所以从设计最开始我们就朝着这些目标努力。”
我们从人们对 iPhone 4 的使用体验中之中可以明显看到他们对这种品质的认可,如 Core77 对 iPhone 4 第一印象中说到的,通常我们碰到的情况是一个产品实际不如效果图,或者照片,这也是我们使用 CAD 软件做设计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但是 iPhone 4 却是相反,照片无法表达出实机的质感,需要用手来感觉,而不是眼睛通过图片来获取。
好木匠不会在柜子背面使用烂木头

iphone 4 structure
Gizmodo 不久前有一篇文章 Apple Design vs Apple Engineering ,挖出了 Apple 的一些往事,在 1981 年 Steve Jobs 对工程师在一次会议上展示的(印刷)电路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那部分真的很漂亮,但看看这些存储芯片,太丑了,线靠得太紧了。”一位工程师说:“谁在乎电路板的看起来怎样,唯一重要的是它运作的如何的好,没人会去看电路板。” Steve Jobs 强烈地表示:“我会去看,我想让它尽可能的漂亮,即使它藏在盒子内,一位优秀的木匠是不会在橱柜的后背上使用烂木头的,即使没有一个人会看见它。”另一位工程师说:“因为存储总线这是很难规划的地方,如果我们改变它,也许电路就不能很好的工作了。” Steve Jobs 说:“让我们另做一块漂亮的,如果不行就改回来。”最后,浪费了5000美元做了一块符合 Steve Jobs 审美的但不能工作的板子,最后还是回到了原来的设计。
这是一个经常会被讨论的话题,比如漂亮的飞机和牛逼的飞机之类,我想我们应该脱离开单纯辩论,跳过一部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先看 iPhone 4 的内部结构,非常漂亮,看上去每一个元件都在它最合适的位置,所有的元件又都非常有秩序的组成一起,与之相比的其他甚至是前几代 iPhone ,它们的内部就好像是经过很多次被动的妥协而拼凑在一起。或许是最漂亮的手机结构设计,甚至可以说它比 iPhone 4 的外在更要美,此刻我们说到的美事实上与外在的美是两个概念,就像说最牛逼的飞机是最美的这个“美”,简单说,我们可以称之为“工艺之美”。

iphone 4 teardown ifixit
在 iPhone 4 内部看不到普通样式的 PCB ,多数手机都习惯于一大块的板子设计,而 iPhone 4 看上去将一个个某块包装得非常整齐完整,再非常紧凑有理有序的装配起来,就和外观设计一下“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 ,每一寸的空间都从整体的角度经过精心设计,加上不锈钢框架作为结构最原始的承载(那些经过 CNC 加工而成的特征),以及整体平面直线型设计带来空间上的利用率以及元件安置的水平性,精密的工艺之感立马呈现。
“工艺美”是一个较难阐述的主题,可以指完美和彻底地执行功能的实现,也可以在功能实现的基础上经过“设计”的,这个“设计”主要是针对工程的,它不是附加的,或者如开头所说,这个“设计”是经过明确的线性逻辑路线取得的。

apple mac pro
在人们印象中,Apple 产品的内部与外表一样设计的漂亮,比如说 Mac Pro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如果我们从 Apple 自己的产品中去比较它们内部结构的设计变化,就可以发现很多显著的变化。

Apple Power Mac G5
Mac Pro 的前身 Power Mac G5,我们会说时代在变化,内部设计当然与时俱进,但是遗憾的是,其他很多产品的设计并非是这样,或者说最多是因为元件的大小改变了,而 在尺寸上有所变化,而其他方面的突破甚微,包括日新月异的手机设计
回头看 Apple 产品的结构设计

new mac mini

new mac mini

old mac mini
对比着两者,可以感受到新款的内与外是融合的,而老款的 Mac mini 的外壳就是一个罩子。

ipad 3g teardown

ipad 3g teardown

ipod touch teardown

iphone 3gs teardown

iphone 1gen teardown

ipod classic teardown

iphone 4 structure
iPhone 4 内部结构的 另一张图。
虽然是不同的产品,但从中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 Apple 的产品不仅在外观上一步步进化着,而且内部也是,两者相结合就是外观不仅仅为改变而改变(简单举例就是为了更新产品而换一个样子),内部也不是应改变而改变(应改变而改变简单举例就是技术或元件的变化而带来的被动改变),我们可以感受到Apple pp在内外融合的整体上的主动探索和进化。
从 Apple 产品内外进展历程中,可以看见一个转折点,那就是 Unibody。
Unibody

apple unibody macbook
Unibody 不仅是工业设计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也是现代工业生产以及现代工艺(CRAFT)上的一个里程碑,我甚至认为它在人文精神层面也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见《人与物的距离之变》)。
Unibody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即使只针对于 Apple。狭义的 Unibody 是一种生产工艺,就是指在一整块原材料中用去除材料的方法加工出成品,通常是指使用 CNC 对块状金属进行铣削,而成品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特征,即有高度或者说有封闭围拢的形状,通常一些形状特征较难使用其他普通加工方法加工而成,比如用到模具的工艺。广义的 Unibody 是一种形体特征,具有 Unibody 形体特征的通常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特征,比如封闭围拢的形状,或是将通常的结构分件特征进行了一体化处理,但它未必使用诸如 CNC 对块状金属进行铣削等整体去材料方法加工而成。MacBook Pro 的 Unibody 是狭义的 Unibody,而塑料壳的 MacBook 的 Unibody 是指形体特征。
Unibody 这个词是随着 MacBook Pro 发布会 Jonathan Ive 上台介绍而流传而开,实际上 Apple 以前也使用过这个 词(其他领域用的就更多了),比如与 Pro Mouse 鼠标相关的专利文案之中,而这种与 CNC 相关的工艺更是常见,只不过 Apple 将它带到了新的层面,和其他 Apple 的应用创新一样,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在我们印象之中,Apple 有一个特点,或许我们可以称为“作”,即在一些地方一意孤行地追求它所追求的完美和漂亮,比如零度拔模角之类,追求形状的单一完整,分型面与分件面的偏离即形成一个收缩围拢的形状。当其它还在使用上下壳结构的时候,Apple 已经在竭力避免使用这种结构的路上越走越远,将侧面的咬合线甩地远远的。

apple pro mouse might mouse
无线版的 Pro Mouse 和 Might Mouse,图片来自这里。Pro Mouse 即是传说中没有按键的鼠标,因为人们总是抱怨 Apple 鼠标只有一个按键,倔强的 Apple 就以一个没有按键的鼠标回应之。在正常视角中,这两个鼠标看起来是浑然一体的,如同一块完整洁白的玉石一样,这不仅得益于上表面不作按键分件设计,以及应用简洁的形体,还来自于越过最外点而朝内拐的设 计,即截面最大处并不是零件边缘,而一般的模具成型,形状的最大处即是分件之处。

ipod mini ipod shuff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