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苹果设计的书籍和文章推荐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随着介绍 Apple 设计的书籍和文章越来越多,我们作了一些筛选和整理,将值得阅读的内容列举如下。
Apple 官方出的设计画册,你可以通过
大致浏览一下画册的内容,它并没有展示设计详情,而是提供了一个从图像化的角度去认识设计的途径。
除了对以往报道和访谈的整理,作者 Leander Kahney 通过对离职工业设计师和 Jony Ive 亲朋好友的访谈,获得了不少第一手的资料,而且作者对设计关注也很细微,虽然书籍内容主角是 Jony Ive,它是目前对苹果设计介绍最为详细的一本书。更多这边书籍的介绍可以见
。
作者 Brian Merchant 以类似非虚构写作的角度来撰写第一代 iPhone 的诞生,内容主题跨度较大。设计相关的内容,除了
刊发过一章外,主要集中与开始几章。这本书最具价值之处,就是作者采访到了离职的 Bas Ording 和 Imran Chaudhri,他俩的合作决定了 iOS 人机交互的基础,也是 iPhone 的基础。书籍中设计部分的讲述是为 iPhone 开发故事书写服务的,所以没有太多的细节,但是仍然能带来不少启发,可以身临其境体会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如何
。
Walter Isaacson 的 Steve Jobs 授权传记,本书有单独一章来写 Jobs 和 Ive 以及设计工作室,虽然对设计触及不会到达具体,但可以从书中阅读到以 Jobs 的视角来看待产品和设计,仍是一本无法忽略的书。
Brent Schlender 写的 Steve Jobs 传记,如果你是科技爱好者或者关注具体和细节,会更喜欢这本传记。
Paul Kunkel 在 1997 年也就是 Apple 20 周年时出版的画册,目前只能买到二手,这本画册不仅包括了当时 Apple 销售过的所有产品,还包括一些概念设计。
Frog design 创始人 Hartmut Esslinger 的书籍,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 Apple 的设计,以及作为设计公司是如何与 Apple 合作的。
Bill Moggridge 的书,里面讲了早期的人机交互设计,比如 Pull-Down Menus 的诞生。
AXIS 杂志对 Jony Ive 和深泽直人的访谈,以及两位设计师的对谈,说到两人由来已久的交集。有意思的是两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看法,比如说设计在这些年的变化。Jony Ive 最近这些年谈论设计的话题和视角更加宏观,这篇访谈最后写到的那样,Jony Ive 开始在发挥他在设计上的影响力。
Jony Ive 获得 Stephen Hawking Fellowship 所作的报告,内容比以往的媒体访谈更加宏观,从更高的层面来探讨设计与创新。
Independent 的采访,在 2018 年 iPad Pro 发布会后,主要谈及了一些 iPad Pro 的设计,诸如圆角屏以及直边薄壁的形态。
Lunch with the FT 栏目邀请了 Jony Ive 共进午餐,所以文章里有不少 Jony Ive 个人生活方式上的一些信息,诸如衣着和饮食等。多数内容与 WIRED25 summit 上相差不多,诸如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复杂的科技产品;Jony Ive 会鼓励设计师招募员跟设计师坐一起感受他们的哲学和价值观;以及责任感并不停止于一个产品上市,因为当创造一个从未有过的东西时,很多东西的最终走向并非都能始料的,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责任感在于尽可能去预测这些结果并减轻那些无法预测到的;当问到是否对城市规划师感兴趣时,Jony Ive 回答“能部分涉及”就很快乐了。
Jony Ive 参见《WIRED》25 周年高峰会谈,Anna Wintour 作了采访,有访谈视频。Jony Ive 谈到了工业设计部门搬入 Apple Park,不同领域的设计师,以及与设计和体验直接相关的专家比如触感专家、材料专家等,坐在了一起(可以说历史上没有过的),将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保密对正在进展的项目的重要性,减少噪音等,因为项目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问题;好奇的重要性,当被问到最近学到什么时,Jony Ive 说到了怎么将玻璃和结构框架结合,虽然这个他们做了十多年了。
手表杂志 Hodinkee 对 Jony Ive 的一个访谈(杂志创办人 Benjamin Clymer 来采访),围绕着 Apple Watch 展开。
VOGUE 对 Jony Ive 的一个访谈(由模特 Naomi Campbell 来采访),提到了自己是害羞的人以及怎样克服(Avoid people),他的兴趣在于了解人们怎么去认知一个物品,提到整个月呆在工厂,一个创意需要去呵护(或者说保密),等等。
Jony Ive 在 Smithsonian’s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作的一个访谈。
Wallpaper* 杂志对 Jony Ive 的访谈,关于 Apple 新总部和 iPhone X。
Wired 和 WSJ 对 Apple 新总部的长篇报道,里面包含了对 Jony Ive 的访谈。
Apple 推出《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这本书时,Jony Ive 接受 Dazed 和 Wallpaper* 的采访,里面有一个视频,鲜有拍摄了 Apple 工业设计工作室办公环境。
2016 年 Charlie Rose 对 Jony Ive 的访谈。
Charlie Rose 2015 年访谈视频,其中对 Apple 的工业设计工作室有一些拍摄画面。
Ian Parker 在纽约客给 Jony Ive 写的长篇人物故事,当时 Apple Watch 刚发布。
FT 的文章,围绕着 Apple Watch。
Apple Pecil 发布时 Jony Ive 接受 Telegraph 和 Wallpaper* 的采访。
Leander Kahney 的《Jony Ive》书的节选,文章有一张当时 Apple 工业设计团队的照片。
Jony Ive 在 Design Museum 的一个对谈节目上谈到了学校的设计教育脱离实际,以及其他,涉及内容比较丰富。
Jony Ive 和 Vanity Fair 的 Graydon Carter 一个对谈节目,还展示了他学生时代的设计,一个电话设计。
Jony Ive 接受纽约时报 Bits 栏目的访谈,谈到了后 Steve Jobs 时代的 Apple 的设计,以及刚接任负责指导人机界面设计的工作。
《TIME》的访谈。
Design Museum 的 Jonathan Ive 专页。
Marc Newson 和 Jonathan Ive 的联合访谈,围绕着他们一起合作的为慈善拍卖设计的限量品,以及两人对设计共同的看法。
Bloomberg 和 USA TODAY 的访谈,主要是围绕着 iOS 7 的设计。
2011 年在知乎的一个回答,2013 年作了一些补充,里面有一些链接材料。
Charlie Rose 的视频访谈。
Max Chafkin 在 Fast Company 发布的一组文章,作者采访到了一些关键人物,如当时离职的工业设计师 Doug Satzger(Apple 工业设计团队人数很少而且极其稳定,而且很多一起工作了 20 多年,Satzger 应该是离职第一人,此后到 2017 年又有 2-3 人离职),可以窥见一些内部秘密。
Telegraph 2012 年的独家专访。
Evening Standard 2012 年的访谈。
Jony Ive 对 Steve Jobs 纪念致辞。
Daily Mail 2011 年的报道,里面挖掘了不少 Jony Ive 年轻时的故事,以及汽车爱好之类。
关于 iPhone 4 Jony Ive 接受 Core77 的访谈。
工业设计纪录片《Objectified》的片段。
《卫报》2009 年的访谈。
《商业周刊》2006 年的报道。
《Metropolis》2006 年的报道。
英国《GQ》2006 年的访谈。
当时《Icon》杂志的一个人物故事,Jony Ive 当时获得了 Design Museum 的 Designer of the Year 奖,接受了作者 Marcus Fairs 的采访。
纽约客的文章,Tweaker 这个词是对 Steve Jobs 的创新的一个很好的描述。
Steve Jobs 2010 年 D8 会议上的访谈。
D5 会议上 Bill Gates 和 Steve Jobs 同台
Steve Jobs 回归 Apple 后纽约客的一篇报道。
《Wired》 1996 年的访谈。
接受 PBS 的访谈。
《Rolling Stone》 1994 年的访谈。
《Playboy》 1985 年的访谈,但是 Steve Jobs 还不满 30 岁,但是访谈中展现出对技术认识和前瞻非常独到的见解。
Greg Koenig 对 Apple Watch 的制造视频的材料工艺解读。
Hartmut Esslinger 的《Design Forward》 一书节选。
纽约时报的 iPhone 诞生记。
Apple 早期设计师 Jerry Manock 的访谈。
因与三星专利官司,公布的一批早期 iPhone 和 iPad 的设计方案。
对早期 Apple 设计的一个介绍,从 Frog 的设计师到 Robert Brunner 等的采访。
纽约时报的 iPod 诞生记。
– (2016)
– (2013)/ 中文版:(2014)
– (2017)/
– (2011)/ 中文版:/
– (2015)/ 中文版:
– (1997)
– (2013)/中文版:
– (2006)
– (2019)
– (2018) – (2018) – (2018)
– (2018)
– (2018)
– (2018)
– (2018)
– (2018)
– (2017) – (2017)
– (2017)
– (2017) – (2017)
– (2016) – (2016)
– (2016)
– (2015)
– (2015)
– (2015)
– (2015) – (2015)
– (2015)
– (2014)
– (2014)
– (2014)
– (2014)
– (2014)
– (2013)
– (2013) – (2013)
– (2013)
– (2013)
– (2013)
– (2012) – (2012)
– (2012)
– (2011)
– (2011)
– (2010)
– (2009)
– (2009)
– (2006)
– (2006)
– (2006)
– (2003)
– (2011)
– (2010)
– (2007)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85)
– (2015)
– (2013)
– (2013)
– (2012)
– (2012)
– (2007)
– (2003)